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活的中国园林》是一本由唐克扬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一):阅读中国园林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其中 身为一个北方人,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蓝天的时候多了,明媚的阳光多了,去公园游览拍照的计划多了,但对于公园的认知就是简单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池池。直到见识了江南园林(只是常州的苏轼园,还不是苏州园林),感觉园林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置身其中,大有不同。 活的中国园林 机缘巧合,遇到了唐克扬的《活的中国园林》之后,发现阅读中国园林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其中。 中国园林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现代城市的公园更多的承载了休闲娱乐功能,或是说“养生”职能,书中从2000年以前的南越国园林遗址,再到艮园,走过苏州各个院子,最后体验首都机场T3那现代与历史的结合,从中感受不一样的中国园林。 活的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园林”的使用会稍显谨慎,但诸如苑、园、轩等类似之名比比皆是,好像园林二字如没有历史、人文等加持,只辅以亭台水榭,好像冥冥之中缺少一点中国味道。提到中国味道的园林,谁也无法回避苏州园林,她代表中国园林住到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难怪老外来中国必去苏杭二地呢。 江北小桥 中国的园林在现代,通过梁思成、贝聿铭、茂飞等大师的努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中国校园(尤其是大学)贡献着现代园林的力量。书中提到,只有在中国,学校和园林才会结合的浑然天成,中国文人的气质在校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在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一些妥协和博弈是必然存在的,有的园林是仿古的,有的是现代的,有的只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要。这都是园林的一个作用,古时的园林也只是皇家、富商的个人追求。圆明园的乾隆,艮园的宋徽宗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审美而去修建了她们。 近处的历史,远处的现代 至于书名《活的中国园林》由来在最后,作者也进一步提及。也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担忧与想法。引用双城记中的一句“这个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但不断去理解和发扬人没对建筑、园林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去对园林文化的探究应该是作者最后期许和表达。 去读读这本书吧,但我觉得“阅读中国园林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其中”。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二):现世中的幻想,想象中的乐园 看书时间:2021年12月21-28日 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园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园林社区、园林街道、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等。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于园林有着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未来的人民发展方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自然”一般是指原始的、没有人工改造和破坏痕迹的生态的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土地植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第三自然”,就其属性而言,是城市中的社会景观,也是具有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第三自然”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抽象概念,它也是现实中最朴实、最特定存在的部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表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而这些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第三自然得以保存和巩固。 人类社会这个“第二自然”是地球这个“第一自然”最伟大的创造物,而城市又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以一种简单而又不断变化的方式表现和推动着“第三自然”这个人类最丰富多彩的文明。 园林兼具建筑和风景两者的特点。意味着 从当代现实与观念出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为背景,重新审视熟悉的建筑学体系。对“自然之道”的认识与体验,将重新成为设计与建造活动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园林和建筑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就算继续致力于精神世界的空间游戏,也不得不屈从无所不在的统计规则。 园林并不完全是设计师的事,否则很多的“园林”都应该改口叫“公园”了。园林应该依附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辅以设计师的能工巧匠。 所以说“园林”既是现世中的幻想,又是想象中的乐园。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三):他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说话 年少的时候不懂事,总是觉得苏州园林就那样,每当朋友来苏州找我玩,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安排带她们去园林看看。拙政园、狮子园、留园等等,没有一个被放过。 还记得那时候妹妹来找我玩,说是想去看看闻名已久的拙政园,我和她说了一句我们近代学老师课上说过的话“千万别去坐观前街路边那些小三轮车,他们说要带你去苏州园林,有优惠门票什么的,你就可以回复他这样一句话他就不缠着你了。‘我苏州人,看什么园林?’” 看完这本《活的中国园林》之后,我好像感觉自己当时太年轻了。合上书本,多么想再去一次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 在本书中,著名建筑师、策展人建筑师将领我们踏上重寻中国园林之路。从那些早已湮灭的名园,到如今点缀于街头巷尾的亭阁,从文字层面的园林秘境到每天现实面对的环境议题,中国园林的想象力不囿于园墙之内,持久的生命力必也意味着强大的适应力。让我们在古典与当代的碰撞中,洞见“中国园林”所具有的另一种可能。 活的中国园林 8.7 唐克扬 / 202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建筑师建筑师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园林艺术,从古至今的诸多园林艺术。书本前半部分都是满满干获,读起来给你感觉置身在园林里一样。那些园林的历史建成,仿佛就在昨日。他们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说话 。每一个园林都可以表现建筑师,园林主人一样。那些构造,似乎在向我们述说他们是怎样的人。 书本内容行文比较散,就像是一个建筑学老师给我们讲中国园林案例一样,想到啥说啥。个人比较喜欢苏州园林那一篇,或许是因为家乡比较亲切吧。 记得上次游拙政园的时候,还是和好朋友一起的。后面最近一次去就是和家人一起了。因为拙政园是苏州园林里面面积最大、名气最响,每次去都感觉看完了每个景点,但是下一次再去,和不一样的人去,就又会是另一种景色了,说来也神奇。主要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布局呈现出南北窄、东西长的特点。全园以水景见胜,凸现江南水乡风貌,典雅大方,疏朗自然。各式古建大都临水而筑,错落有致,无一雷同。值得一提的是,在拙政园,春观杜鹃夏观荷,秋观芙蓉冬观梅,因此无论你什么时候来都是一幅胜景。 查了一下拙政园的资料,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这些遗迹在岁月的年轮下,向我们述说着他的历史。经历抵债、修葺、占领、充公等,这座历史遗迹依然屹立于苏州姑苏区东北街178号。一边惊叹御史王献臣的闲情雅致,一边感慨官场失意还有如此能力修建园林,当然,或许对于那个时候的他们来说,这些可能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罢了吧! 游历在园林之中,总是感觉,他就立在那里,好像在说话! 《活的中国园林》读后感(四):大话中国园林,它该何去何从? 关于中国园林,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生时期语文课文中《圆明园》和《苏州园林》的学习,它们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典范,各自代表了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中国园林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 《活的中国园林》一书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唐克扬的呕心沥血之作。本书缘起于作者200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策划的“活的中国园林”展览,13年来,唐克扬一直在思索中国园林的当代命运,本书是作者10余年里对这一命题思索的结晶。 这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要点,并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中国园林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造园人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主旨,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园林营造体系。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多是运用山、水、石和花草植物等元素,加上建筑设计,组成一个环境优美、景观丰富、让人们心情怡悦的憩和颐养小环境,它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是“一首凝固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引领人们穿越历史,到达诗情画意的空间。 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兴趣和喜欢之处就是关于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部分,作者借此向读者科普了解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归总起来,我国南方地区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等几类,它们各具特色,风格也不尽相同,江南园林典雅秀丽,岭南园林纤巧实用,蜀中园林则朴素淡雅。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 北京是我国北方城市中园林最集中之处,其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园,皇家园林通常集财力优势,选上好的材料和工匠,造工精良,色彩富丽堂皇,气魄和规模宏大,是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南方园林则以江南园林最具特色和魅力,江南园林以明媚秀丽、曲折幽深、自然、致雅、有内涵著称,全书以“发现苏州”一整部章节的篇幅详实细致地描述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在设计和建造水平均其它园林之上,它“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可谓意境高雅深远、文化内涵丰富和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感,堪称整个南方园林的巅峰杰作。 这本《活的中国园林》追溯两千余年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从古典到当代,探讨一种人居文化的新生与转型。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带我们回望历史上那些如星辰般耀眼的名园——上林苑、南越王宫苑、金谷园、辋川别业、艮岳、圆明园,还探讨了在近代城市化乃至全球化的浪潮下,园林向校园、公园、博物馆等形式的转型,以及建筑师们在其中所做的尝试。 作者将中国园林的过去的辉煌成就和堪忧的当前现状一一作了回顾和刨析,并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作了深入地展望,力图从中寻找出一条不失于前人本色、又不负于后人厚望的园林发展复兴之路,这本书为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意义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