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你那碱就没搁对,馒头蒸出来能不酸么”。 “哦,我说么”。 伴随着这段对话,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在艾灸室响起。 2021年年末,因为耳朵旧疾加重,我开始了漫长的针灸之路,因此结识了一些病友。她们多是些阿姨婶婶辈老人,被腰疼、腿疼、头疼等病痛折磨,一看就知道是长期操劳所致。 最初,她们迷茫、焦虑、眉头紧锁、沉浸在自己的疼痛中,抱怨着候诊时间怎么这么长。慢慢的,大家熟悉了治疗的流程,也熟络起来,开始从就医经验、治疗效果一路聊到生活经历、家长里短,彼此疗愈、相互打气,神奇地打造出一种温馨气场,仿佛大家来这里不是为了瞧病,倒像是来串门似的。 我逐渐体会到,这种气场,来源于“日常”的力量。它就像是家常饭,像孩子的哭闹声,像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悄无声息却隽永悠长,最抚慰人心,最能支撑我们前行。 2021年,国内局部小规模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其中,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这次离我们最近。3000多位滞留游客转运至包头,在按照规定接受了必要的集中健康监测后,带着这段独特的人生体验,带着对内蒙古、对包头的感激之情平安返乡。 由于工作上的分工,我和一些同事见证和参与了这段被评价为“疫情应急处置中的大胆创新”的历史,隔着屏幕与其中一些滞留游客进行了交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生活尽快恢复原来的样子”。一位滞留游客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让我动容。 我以为,“日常”之所以能够成为力量,不仅是因为它蕴含着“如常”,更重要的是它将始终途经绝对的“无常”,最终抵达一种“新常态”。 刚刚结束的“双十二”网购狂欢节上,老弟下单的零食店家联系到他,请他取消订单,原因是由于当地成为中高风险地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暂停快递收寄服务。老弟默默申请了退款,重新下单。 包医二附院门诊大厅入口处,“滴”、“滴”声此起彼伏。前来就诊的患者们早早打开“健康码”,倒扣手机,依次有序扫码、测温,进入大厅后分赴不同科室。 晚高峰,5路车上依然人满为患,“上了车的往里面走啊”,安全员忙着维持车上秩序。人们戴着口罩,快速刷着手机,舒缓着工作一天的疲倦。 满洲里某医院,我市支援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们正忙着照顾确诊患者。“大多数症状都很轻,就跟感冒差不多”。一位医生告诉我,她负责接诊的确诊病人大多情绪稳定,偶有担心的,过了几天发现症状不重,很快也就释然了。 一切跟生活“原来的样子”很像,人们上班下班、工作娱乐。一切又跟生活“原来的样子”有些不同,人们已经习惯了蓝色口罩、随时散发的疫情和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毒株。 “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我们终会‘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新年来临之际,张文宏医生在他的微博中发表了最新判断。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又在与一种新病毒的长期共存中,走向新的“日常”。2022,愿山河无恙,烟火寻常,你我皆安。 |
上一篇:这一年是最好的一年
下一篇:为了我们一起面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