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是一本由[荷]本尼·林德劳夫/著 / [荷]路德维希·沃尔比达/绘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一):你知道和平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第4段开始有情节剧透) 看书名时,我想到了内容大概是厨子和小兵在战争中的经历,也设想了主线或许是看起来并不骁勇善战的两位,如何奇迹般地从战争中生还,毕竟,战时的故事常常来自活下来的人们。 总的来说,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顺畅,迟迟进行不下去,甚至让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一度认为我对它无感。其实只是在工作已经看了太多糟心的烦躁的琐碎的内容后,我有些丧失沉浸阅读的能力,也不自觉地回避不那么阳光灿烂的内容。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战争战地也都不是能让人放松的存在。但我仍然读完了,在某些段落反复翻阅细细默念,也在另一些歌词的篇章仿佛听到了雄壮或苍凉的战场之歌,最后在故事戛然而止时突然悲伤遗憾或者说是愤恨。 年轻的厨子曾有机会不上战场,因为九个孩子里他是最小的那个,也是“人性化的规则”里和全村的同情中被庇佑的那个。但他仍然不告而别离开了家乡,开始辗转于各个军队。或许因为成为爱和关注的“唯一”对象后,原本应是温柔的情感多少会有点让人窒息,也让人产生一种离开这里总会更自在的错觉,自此开始归期难定的颠簸。 天真的小兵怎么会出现在战场?他那么稚嫩,那么不像个兵。也那么脆弱,于是在又一次出现时,他丢掉了一双腿,只剩下半个。但他仍然有着孩童的天真,密集的好奇,停不下来的追问。如果残酷的伤害没有让天真的孩子变得沉默,是否因为他年幼到连伤害都不太能理解? 与小兵对比,厨子太“老”了。老到他总是轻易觉察到危机,总能知道战地最有效的“通行证”是什么,老到燃不起狂热总是平静地收拾行李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也总不忍心看着稚嫩殒命于军法,稚嫩在战争中总是稀缺。 就是这样的老弱组合,一次又一次靠计谋和运气活过漫长又反复的战争,战争漫长到身处其中的人们想不起最初为何而战,又反复到似乎随便什么荒唐理由都可以火速开战。 读着书里陌生的名字,我心里总有隐隐的熟悉感,开始写这篇读后感时,我突然意识到熟悉感来自“三吏三别”,来自学生时代课内外读物上的边塞诗词,也来自这些年看的战争影视作品。 战争是由什么组成的?大义野心仇恨贪欲,或者贫富不均心有不平,那些是它的原因。最终组成它的,是热血的战士心碎的家属残破的城郭。这样如何能轻松?又如何不令人渴望和平祈求活着? 或许也因此,整个书的后半段,我都在期待厨子和小兵最终能回到歪斜村,让心碎的老母亲等到活生生的儿子,而不是一个信封一声号响。但看到结局,我哽住了,仿佛只要我不去细读那两页,话唠小兵就还在催厨子讲故事。 合上书,我不止一次想这本书为什么是会是童书,它和我最容易想起来的童书类型太不一样了。但很快又释怀了,阅读很多时候是人和书之间眼缘的事,也没谁规定什么人就得看什么书,纠结什么类型啊。 碰巧读到这本书的人,或许会感慨厨子的机智,痛惜小兵死于战争结束之前,慰藉小儿子终于归家,心安战事终于平息。 然后明白今日的和平是由多少破碎组成的,又多弥足珍贵。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二):乔治也是B612星球的吧?!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买的时候赶上西安封城,眼看着这本书到西安、被拦截、被退回…… 收到已是下单五十多天后。 两百多页,几乎一口气读完,上次有这样的阅读经历,还是二十多年前读《小王子》。《小王子》经常被拿来当作标杆,当我们说一本书像《小王子》的时候,那就是最大的褒奖。可这本书,我自己觉得,它的水准和《小王子》也许是齐平的。 厨子在战场撞见这个十二岁的被斩去半截的小兵,就像飞行员在沙漠遇见了小王子,看起来是成年人在帮助弱小的孩子,而真正被唤醒被帮助的却是这些已经长大的“大人”。 小说流畅而美,文笔应该是很具技巧的,但,是那种举重若轻不着痕迹的技巧。那些夸张的情节都显得理所当然,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和刻意。 读书的时候,单纯的柔软的虚弱无助的半个小兵会让你心疼到心悸、想哭;而战争的真相,它的残酷和荒诞却会让你悲愤到想大笑。 这本书是我先读完的,是我从孩子手里抢来先睹为快的。云诺当然也很喜欢。这几天挂在她嘴上的一句话,“妈妈,为什么晓燕阿姨他们的选书品味这么好?” 总之,非常非常非常推荐这本书。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三):永远 “这本书我已经不厌其烦地向太多人安利过了,甚至在2021年的最后半个月,以平均两天一条的频率在自己的朋友圈刷屏推荐。”《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编辑在推文里写着。 2018年初,我关闭了发现页朋友圈入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忍不住好奇就去翻了编辑的朋友圈,我刷到那句“近乡情怯”时鼻子酸了(都不好意思说我又湿了眼睛,我的感动多到廉价,我的眼泪最不值钱),只因为,这种感觉太了解。 大概是17年年底,开启了一个「自闭」的状态。我这个人吧,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都不想说,但是逮到一个想和对方说话的,就变成了十级话痨。两个极端,就像双鱼座的两条鱼是游向两个相反方向的。 很久没有因为一本书这么话痨了。 最后是带着眼泪刷完她近期的朋友圈的,看到那句“这是一本我爱到极致以至于写不出推广文案的书”没忍住给笑了,呵(四声),明明写那么好,我很酸。哼哼。真的很酸。 我一直想当一个言简意赅,话不多说,优雅高冷的人。嗯,没这天赋,不说话还好,挺冷清的一人,一开口就完蛋,“哈,这个人出门不带脑子”,真可爱。嗯,就是我了。 我真可爱啊。 怎么不言归正传好好说说这本书呢?这道题有点超纲。 我想说另外一个故事。 2021年的7月8号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一个截至今天只有33个人关注的公众号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对南京的感情浓烈到近乎虚假,在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到达顶峰。而我实际上并没有为他写过什么。他不喜欢廉价的煽情,他让我删掉文章里大量的形容词。他让我别下结论继续观察。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活成令他失望的样子。好在,他并没有对我寄予厚望过,他应该只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过得好。我一直都知道啊,好在我们虚张声势的脆弱,都只有三天可见” 我不是复制过来的,我一个字一个字又敲了一遍。 为什么一个字都不写,一言以蔽之。近乡情怯。 我甚至离开南京后不怎么主动和这个人说话了,偶尔过节给他发一条我唯一发出的祝福短信。我在短信里说不用回复,他就不回复了,我不说不用回复,他会回个“收到”。 我也是在他再也看不到我的豆油之后,开始频繁地给他发豆油。告诉他,我不想这样荒废我的人生了,我想考研了,我考研失败了英语只有26哎,我喜欢上一个人人家不喜欢我,武汉疫情了,冬天好冷啊,春天了想恋爱了,最近难过了,又下决心XXXX了,我工作了,我很想念你啊,诸如此类。 因为近乡情怯,我不敢在除了我自己的地盘(我那个33人关注的号),我的手机备忘录以外的任何地方大张旗鼓地怀念他,即使这份想念其实渗透在我的生活里,只是我的日常。我今年最放肆的就是把他写进了一本叫做《兔子和摩托车》的图画书的推文里。简单带过,克制地不像我自己(题外话,我刷厨子这本书的编辑的朋友圈时看到她转发了兔子那篇文章,很想谢谢她。但我不好意思)。 而如今,我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好到我自信到相信他如果看到一定会在课堂上讲给他后来的学生听的故事,我真的特别特别想给他看,告诉他,我想努力写出这样的故事,你看我行吗? 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下意识地,就想给他看。听他的评价。 他会夸奖这个故事吗?他会看好我吗? 他应该不看好,他说我情商低,说我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对于一个要写小说的人,他说这是很可怕的。 他说的我都信。 本来想着这辈子写不出小说,算了写诗吧,他看到后对我说,不要再写车轱辘话了。哭。 大学四年我都在学讲故事,分组后我在我们院我们这个专业最好的专业老师的组里(不接受反驳,也不会有人反驳),即使我很差。我跟着最好的老师,我学了四年的故事,我看完《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的时候,难过故事也难过自己。为什么这个故事不是我写出来的,这就是才华和误把热情当才华的人之间的差距吧?用一辈子,能追赶上吗? 没关系,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故事了,我写不出来,没有关系。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那么多会讲故事的人了,少我一个,没有关系。 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不知道,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敲完这句,鼻子又酸了呢? 我多想听到他对这本书的评价啊!他会喜欢的。 他会喜欢的吧?这本书讲故事的技巧很棒,那万一因为这个“很棒的技巧”,他吝啬他的五星呢? 我不知道,可是那样一个内心柔软的人,不管怎样,我知道他会被打动。 那是一颗,多柔软的心啊! 说回厨子。 真的要这么絮絮叨叨长篇大论写一堆废话就是不好好去说一点“有用”的评论吗? 抱歉,这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评论。反正豆瓣也经常折叠我各路马甲的评论,随缘。 真的还没想好要怎么介绍它,我其实不喜欢“认真”地去写一篇认真的评论,好像下意识地就用力过猛了,控制不住情绪的度,总会显得过犹不及。我不喜欢这样。可是理性是我学不会的天赋。 要怎么说呢,即使那些是看起来非常夸张的赞美,它们都是真实的,敏感又玻璃心的我,其实很害怕那些“浓烈到虚假”,才是读到文章的人们的感受。 我其实是会剖开肚子去证明它里面只有一碗粉的人吧?如果被逼到一定程度的话。所以你要相信我。 所以真让我来评价这本书,两个字吧:卧槽! 玻璃心如我,已经做好被点【没用】的准备了。 没关系,编辑的那篇推文里,最戳我的也是那句她自认为“没什么用”的话:愿每个卷入战争的孩子,都能回家,抱抱妈妈。 其实你真的可以相信这里的每一个字,我不会去写自己也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相信那些喜欢和赞美,它们都是真诚的。 他说,就写作而言,诚实甚至比技术更难。 我没有天赋没有才华没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但我会,永远诚实。 因为我信他啊。 永远。 《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读后感(四):荒诞但精美、残酷且温情 [荷]本尼·林德劳夫 / 著 [荷]路德维希·沃尔比达 / 绘 其实我读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的战争小说,书单都写了两个(参见战争小说儿童版和战争小说青少年版),但读完这本书仍旧震惊了。 因为它实在是太特别了。 试想一下,一个战场上的厨子和一个才上战场没多久就失去双腿的小兵,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厨子靠着精明的判断力和精湛的厨艺,总是在战胜的那一支军队服役,而这个到战场上来找哥哥的12岁男孩失去双腿只能在敌方军队的一个木桶里呆着,两人会因为怎样的因缘际会有了交集呢?故事另外一条线中失去8个儿子的那位母亲的故事又是怎样一段普通人命运的辛酸与血泪呢? 结构 这本书的故事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显的双线叙事,主线是托托特在军营中和战场上辗转发生的一切,而副线则发生在托托特的故乡,是他和8个兄弟与妈妈的故事,以及他是怎样离开了故乡。副线故事采用了不一样的字体,可以单独拎出来读。按时间来看是发生在托托特来到军营之前,更像是他的回忆,或者说是主线故事的一个前传。但是这样交错进行的叙述方式让整个故事有一种时空交错感。 托托特在主线故事中不断地穿插闪回到他的童年,故乡的那个小村庄,还有他的八个兄弟和他的母亲。仔细看能发现这个故事有着传统的儿童文学叙事模式:家,离家,归家。只是用双线叙述的方式把这个线性的叙述模式隐藏了起来。 在故事情节的构建中,可以看到半个小兵乔治和托托特之间的冲突。两个双胞胎国王之间的冲突,战争的敌我冲突。但是冲突之外最明显的却是普通人对和平的向往。 人物 这本书并不像常规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以儿童为主角,主角托托特是一个成年人,但是他与小兵乔治这样一个儿童之间的冲突和交集,以及托托特不断地回到童年的经历,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一个故事中的符号。为什么这么说呢? 托托特一个求生欲望很强的人,凭着超强的直觉,在战场上他总是在胜利的一方中做厨师。他形容自己有一颗鱼的心,但你还是可以从他的左右逢源中发现他善良的天性,比如他留下了又聋又近视的驴;还比如他对乔治从厌恶,到开始慢慢给他讲故事,为他编织白色的谎言,为他治病,最后甚至因为他放弃了玛拉兹的建议。 我猜想乔治让托托特感受到了没有任何动机的真正的被需要,让他想带着半个小兵乔治回到自己的家乡。但为了乔治的安全,他被郁郁不得志的反面角色跛子腿要挟,设计了让战争终止的计划并铤而走险参与计划的执行。 他为乔治的付出是这个残酷的黑白故事中那最温暖的一抹亮色,是在战争的极端情境下可以感受到的人性之光。这恰好也体现了我认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既能让读者看到世界的真实面,又不会对现实世界过于悲观。 主题 整个故事是被放在了一个无法判定年代的时代背景中。可以大概判断是冷兵器时期的战争,因为虽然有枪有炮,但还有骑兵。最后的战争发生地弗拉基米卡和布拉特也是虚构的城市,这些亦真亦假的设置,正好可以看到的战争本质上的荒谬性。特别是两位皇帝的成长轶事以及战争的起源简直荒诞之至。即便如此,战争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还是会有“历史的一粒灰是普通人身上的一座山”的沉重感,因为战争一位妈妈会失去8个儿子,一群人会为了几个胡萝卜大打出手需要军队来维持秩序,这都是战争非理性后果的真实呈现。 普通民众根本无从选择地被卷入这说不清原因、分不清敌我的战争洪流中。从对抗到战争,终于进入短暂的和平期了,还没有来得及开始新的生活,两个皇帝之间又开始发生了新一轮莫名其妙的战争,而新燃起的战火最荒诞的地方在于经常都会在分不清敌我的状态下发生。 故事里的皇帝,因为一个孩子那句话:他为什么那么丑?导致整个小孩的村庄被烧毁。让人瞬间想到《皇帝的新装》, 那个故事讲到小孩子发现皇帝什么都没有穿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如果发现皇帝长得这么丑,并且天真无邪地讲出来,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整个村庄彻底毁灭。从这个点来看,这个故事真的是在直面现实世界的残忍。 好的文学作品,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隐喻。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奇特而变幻的意象,比如大草甸,当托托特带着半个乔治逃出来,准备去寻找大草甸时,那时的大草甸变成了可以躲避战争的乌托邦,而在故事最开始时的大草甸,分明是一个军人的墓;再比如有颗鱼的心,还有那些神奇的草药。他们超越本身的含义,在故事中隐约出现,让你无法不联想翩跹。 插图 这本书插图实在太赞。画风看似工笔素描,但画面中有故事,不是简单的为文字配图而已。版式设计像图画书一样精美,前环衬和后环衬,都非常讲究,前环衬是各种形态各异的枪和炮,后环衬变成了奇异的花草,也有可能是药草。这两样东西的隐喻也是不言而喻地指向战争与和平。 这些图画对文字故事的完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比如乔治第一次遇见托托特的时候,想去找自己的哥哥。托托特建议他去大草甸,他并没有描述大草甸的样子,但是看插图你会发现一片布满了十字架的草甸。在大草甸的上方,有各种各样的头,图画的冲击力会让你霎时明白这些军人应该都已长眠于此了。 在书的中间部分托托特请外科医生来帮助乔治治疗坏疽。外科医生突然吹起了口哨,托托特也跟着他一起吹,两个人合作得非常默契,吹了玛祖卡舞曲,最后以一首忧伤的华尔兹舞曲结束。这时的插图是一张手绘的五线谱。 仔细看插图还能看到更多细节,比如如下这幅地图中两位皇帝的脸。 在故事的最后,托托特悄悄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猜测妈妈应该不在了吧,因为“母亲是由儿子们组成的,如果儿子们都不在了,母亲大概也不会在”。这时的插图,是前文中描述的托托特记忆中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歪脖子橡树,树上写着九个孩子的名字,顿时认为妈妈已经心碎离世,但这时传来了妈妈的歌声…… 如果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本书的插画里的更多玄机。绘者路德维希·沃尔比达是荷兰新锐插画家。这是他的第一本童书插画作品,个性十足、想象瑰丽。他的插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更是一部充分利用了图画语言特点的、精美无比的儿童文学。 -THE END- |
下一篇:接触经典读后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