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六祖坛经》是一本由惠能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祖坛经》读后感(一):胡说 我的领悟是:在生活(修行)中悟到一点东西,最好不说,说了就是假。 一旦说了,就总想说明白,总想让人听懂。往往落得个意深词穷的尴尬地步。 我觉得佛祖挺为难。五祖也为难,不为难就不至于传个衣法,还得偷偷摸摸。 当然,六祖也为难。得了西天正法,得躲躲藏藏;各种场合,得自圆其说;直到临走还得替弟子们整理一套传灯话术,为了让他们不至于起内讧。 可见,说多说少,教来教去,临走,都是不放心,不确信自己那点领悟真得有弟子懂了。也可见,普度众生,这份执念得有多难。 好了,以上便是我的领悟,也都是废话胡说。 《六祖坛经》读后感(二):且学且悟,尽力而为 鄙人粗蠢不能全悟,只领部分,但总算有得,而世上练阻力颇甚,自恨顽劣,艳羡他人一时顿悟,更膜拜惠能无师自通天才也。 慧根浅限,劣迹斑斑,俗心顽固,然,吾心颇诚,有志于更改,不敢豪言全改,因本质蠢钝,资质有缺,故而尽力而为之,徐徐更为,渐渐长悟。 虽六祖与北派神秀有“顿”“渐”之别,鄙以为,每人条件各不同,无论或顿或渐,终是得佛法为佳。 顿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因素聚合,最是经济实惠,行佛与生活两厢不误。但不易得也。 渐悟需要多年潜心研习,好事多磨,顾此失彼不能两厢照顾。但较合大众修身。 一言以蔽之,渐悟适宜众人,顿悟适宜天才。承认己身庸才也无甚丢脸之事。毕竟六祖惠能万中无一纵天奇才,古来千年只几人。 即是庸才,不能马上顿悟只能徐徐图之。 观毕此书,有数点新学佛慧(非原文,自转换): ①无论何人、无论何处、无论坐卧,均可修佛心、正道事。每当邪念生出即当以正念战胜之,此为磨炼,需长年方可成长。 ②修身养性正心要从己身求,不可向外求。明心见性,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③得佛后无情无义与世俗之无情无义不可相提并论,看透情尘是非仍从善如流,不可嫉恶如仇。 ④凡事皆“善”之,小善服从大善,集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这点很像马列社会主义思想) ⑤善事为之不可存目的性,千万勿有知恩图报之思想行诸善事。 ⑥对错、真假、得失、成败——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皆空,勿执念色相得失。 ⑦无知者无畏,科学要知、哲学要思、佛学要行。因知识体系局限智慧局限,未解之谜更要敬畏,不可贪嗔痴慢疑,这些皆是人性天性,我们当自省,渐次改过自新。 暂且几点,后若新悟即当补之。 粗陋浅见,尽可指导。 《六祖坛经》读后感(三):无相、无念、无住 熊逸佛学五十讲解读: 1.有关打坐 唐朝有人编了一部《楞伽师资记》,梳理楞伽宗的传承谱系,把达摩定为第二代祖师,而第一代的开山鼻祖是《楞伽经》的一位译者,名叫求那跋陀罗。 只要会打坐,就不会无聊,达摩祖师就是这么做的。但昙伦并不全靠打坐,他要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本性清净”的状态。 慧能可不这么看。如果站在禅宗外部来看,带上历史学和宗教学的工具,你会发现慧能其实在用旧瓶装新酒,从竺道生、《金刚经》和《大般涅槃经》那些“宗门之外”的知识资源里边拿来了很多养料。他认为打坐反而会破坏“本性清净”的状态,道理不难理解,因为打坐是一种很刻意的行为,一旦有了“刻意”,本性就不再清净了。 2.三无 如果给《六祖坛经》归纳中心思想的话,这三个词就是全部,概括起来就是“三无”。 简单讲,“无相”就是不执着于客观世界,“无念”就是不执着于主观心念,“无住”就是说人原本的心念是迁流不息、不会停留的。 在这三个概念当中,“无相”来自《金刚经》,你应该还记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名言。 2a.无相 “无相”主要针对客观世界来说,山河大地、金钱美女、房屋贷款、柴米油盐,凡此种种都不要执着,有也好,没也好,随它去。往深些说,这是要人消弭主观与客观的界限,不要把外物与自我对立起来,物我一体,物我两忘。 2b.无念 慧能禅法中的“无念”概念,“无念”的“无”不是没有,而是超越,是指超越有无、是非、内外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慧能认为,如果什么念头都不动,反而摆脱不了六道轮回。 形如枯槁即丧失了自我意识,人便混同于宇宙万物,分别不出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但是在慧能看来,心如死灰是一种过于刻意的状态,而越是刻意,分别心就越强,分别心越强,对解脱成佛的阻碍也就越大。 慧能的主张,是要让心随着外界境况的变化做出自然反应,不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2c.无住 所谓无住,就是让心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主观上的“发力”。正确的做法,是在认识到“无相”和“无念”之后,让心念回归到“无住”的自然状态 慧能认为人只要做到“念念无住”,让一切自然而然,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主观上的“发力”,这样的话,就摆脱了业力的牵绊,也就超出因果链条之外了。当然,即便达到如此境界,也还像普通人一样地吃饭睡觉,只要人如果能一直保持个状态的话,就不再堕入轮回了。到了这个状态,其实就是成佛了。 《庄子》也讲过相似的道理,认为得道高人“用心若镜”,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大千世界怎么样,镜子里就原样反应。不存主观成见,使万物各自彰显,从不争先而经常随顺别人。 3.小结 《六祖坛经》作为本土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经典,需要记住:慧能是推动佛教世俗化的一员猛将,他坚定地反对坐禅,主张顿悟。他认为如果坐禅入定,学那些无生命体一动不动,对修佛来讲是南辕北辙的。无生命的东西没有佛性,不可能解脱成佛。 |
上一篇:《画室一洞天》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修自行车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