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最NB的生日祝福语

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美文 > 原创美文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精选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精选

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是一本由[美] 蕾切尔·西蒙斯著作,理想国|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一):霸凌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会给当事人带来很深的心理阴影。或许只有真正“霸凌”过的孩子才懂。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因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会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之前,要先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否则,一旦面对冲突和愤怒她们就会回避,并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而这也会让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潭之中。比如过于注重人际关系和他人评价、不允许表达愤怒和冲突文化环境,对“人气女孩”的盲目追捧······这些未曾得到重视的问题就演变成后来的隐形霸凌。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二):女孩们都会经历的精神霸凌

  这本书关注的算是一个需要关注却被忽略的话题,女生之间容易发生的“精神霸凌”,包括结小团体、造谣、背后说坏话等行为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常常被忽视,更不用说这些行为对成长中的女生带来的种种影响,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我们的文化总是要求女孩子温柔、善解人意、不能表达任何攻击性,导致积压的愤怒容易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我们的文化总是强调一致性,对突出的人尤其是女生很容易表现出恶意攻击,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不错的,看的时候也总会想起自己从前的经历,这种精神霸凌经历过的人才会意识到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不过作为使用质化方法完成的学术书籍,在内容上还是有一些混乱,这个混乱不是观点、逻辑带来的,而是访问者故事的编排技巧不够成熟造成的,如果能用类似于Second Shift的编排方式,读起来可能会更舒服。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三):女孩间的隐形攻击文化

  社会学家安妮·坎贝尔在与成人的访谈中发现,男人将攻击视为控制环境和捍卫尊严的方式,而女人则认为攻击会结束自己所处的关系。

  社会分工鼓励女孩将关系和关爱摆在首要位置。既要求她们大胆,也要求她们胆小;既要求她们雄心勃勃,也要求她们有所节制;既要求她们性感可爱,也要求她们矜持内敛。她们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切,但必须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行。她们可以竞争、可以获胜,但须保持谦虚、自我克制。走得太远,打破平衡,哪怕是无意为之,都将被归为犯忌。

  好女孩应该,苗条、漂亮、谦虚、友善、自我牺牲、自我克制。有很多的朋友,从不与人吵架,每个人都爱她。

  坏女孩常常,自私、刻薄、善妒、固执、严肃、爱竞争、不爱社交,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了不起。

  女孩并非天生反复无常、狡诈、微妙、摇摆不定,这一切并非出自生理性别带来的种种性别问题。问题在于社会对女孩的期许、教育、要求、刻板印象、奖惩机制。

  "关系"在女孩的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人走会被认为可怜,会被认为被人孤立,说明这个人有问题。身旁无人可以分享自己的秘密将引发女孩内心深处的忧愁与恐惧。对孤独的恐惧有着压倒性的毁灭力量,女孩会不惜一切的代价避免孤身一人,其中包括维持一段处于受虐状态的同性友谊。

  被霸凌的女孩常常希望能够得到解释“你为什么和我生气?”,得到的往往却是简短甚至欢快的回答“没有啊!”,然后挣扎于两种愿望间:既希望朋友利用自己,又希望朋友自己走。

  大部分女性霸凌事件是在小圈子领导者的要求下进行的,主导者的权力源自这样一种能力:在对同龄人持续进行秘密虐待的同时,能够维持女孩表面上应有的文静。

  霸凌的形式与方法:关系攻击既包括不会与攻击目标产生正面冲突的间接攻击,如沉默相待;也包括部分针对攻击目标自尊或社交地位展开的社交攻击,如散布谣言。关系攻击可以隐身,时常不会展示出任何让人联想到霸凌的特征。两个女孩安静地在角落玩耍,既可能是字面上的玩耍——也可能是一个女孩正在折磨另一个女孩。人们总忍不住把麻烦的迹象视为正常的儿童关系中都会有的“小摩擦”,但在某些情形之下,听之任之会酿成大错。

  对女孩霸凌的错误观点:“女孩霸凌”是种“过渡礼仪”,在社会结构中属于自然属性,是普遍存在的,应当被容忍的,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被刻薄对待的女孩本身缺乏社交技巧。以上观点阻碍了我们思考文化如何塑造女生的行为模式,对我们制定反霸凌的行为对策构成了层层障碍。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读后感(四):对学校心理教师很有启发

  在我实习的美国小学,非裔美国人女孩的冲突总是直接了当,她们不耻于表达对彼此的不满,肢体冲突与争吵天天爆发,因此她们总是纪律老师的常客。而白人女孩的欺凌更加隐秘,教师常常一头雾水,即使仔细观察也找不到被欺负的痕迹。这本书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长时间的歧视历史,非裔美国人的家长常常鼓励孩子,通过直接斗争的方式表达不满。而对于白人孩子,男孩可以野蛮淘气,而女孩被要求温柔体贴,“父母和老师从小就会阻止女孩进行肢体攻击或直接攻击行为”。但她们的愤怒并不会消失,如果不被允许在明面上表达,就会通过隐性攻击暗地里悄悄生长。

  渴求亲密关系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人不害怕被孤立。没有娴熟的社交技巧,直接表达不满很容易失去朋友,同时在文化的限制下,许多女孩会使用隐性攻击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受害者因为害怕失去友谊,害怕在学校孤独一人,许多时候会陷入有毒的关系中,看起来最亲密的朋友,同时也是欺负受害者最深的人。霸凌者会用威胁结束友谊来操控受害者(关系攻击)、或者以貌似无意的方式伤害(间接攻击)、共同欺负同学来提升彼此的关系,背后散布谣言也是一种常见的隐性攻击手段(社交攻击)。她们本不该成为霸凌者,如果她们学会更好的方式,来维持友谊和发泄自己的愤怒。

  面对霸凌的存在,心理教师有许多可以做的,

  1: 学校要对关系攻击、间接攻击、社交攻击有清晰的定义,就像往同学脸上打一拳一样,这些隐性攻击也是不可接受的,应该有清晰的处理路径,如停课、送去纪律老师等。老师需要教授这些攻击都不是表达负面情绪的理想方式。也要告诉学生非言语也可能会被定义为欺凌,比如列出某些肢体语言代表什么 (白眼、大笑、起哄、窃窃私语、沉默)。

  老师需要和学生探讨:什么是尊重人的行为、什么是伤害人的行为(开玩笑真的只是开玩笑吗)、以及学生们对霸凌的看法。

  2: 教师也要意识到,受害者同时也可能是加害者。有些孩子还处在学习社交技巧的阶段,可能没有意识到她们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旁人带来负面情绪。心理教师可以提供通过角色扮演,清晰地让她们知道自己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也要学习理解他人的动机,比如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孤立,以平常心接纳自己,接受自己可能就是可能在另一个环境会更受欢迎。

  3: 保护自己的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反霸凌训练。若有个人天天骚扰受害者,受害者可以回复:“你是不是喜欢我,不然你为什么天天找我” 等诸如此类的语言技巧。以及受到霸凌之后的缓解方法,如何宣泄伤心的情绪,比如加入新的社团等。

  4: 心理教师可以提供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如使用 I message 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等,通过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5: 转学和转班可以作为最后手段,有些孩子在新环境会表现得更好。

  希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霸凌!

猜您喜欢
相关搞笑表情
推荐搞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