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最NB的生日祝福语

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美文 > 原创美文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读后感摘抄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读后感摘抄

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是一本由盛松成 / 翟春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精选点评:

  ●有两三章写地很好, 其余章节也值得参考, 4.5星. 对货币的内涵, 货币的投放, 央行的工具等论述地相当深入, 好书!

  ●货币基础理论讲的很详实

  ●一本好书!只是很多内容比较深,看的时候把好多大段的计算分析的部分直接跳过了,看了好久才看完,收获很多!

  ●截屏精选

  ●按需。《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以货币供给过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为主线,以当代西方主要的货币供给理论及美国和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为基本内容,对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实践予以阐述和剖析。《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兼顾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论述与数量分析。本书是一部关于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力作。

  ● 挑能读懂的读了一遍,收获不少:对货币发行的过程有了个大概认知,解答以前的一些小白疑问,比如 “现代社会不可能发生通缩吗?”。知道了央行数字货币是怎么回事。

  ●主要看央行三大工具、中间目标理论、社融规模的提出这五章。

  ●中美比较分析,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与实践结合,好书。

  ●金融入门。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读后感(一):短评

  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一本书。优点毋庸置疑就是写的很详细,从基础知识,到各国的货币政策演变,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到最新的央行数字货币都有涉及,全面。缺点也有:1)前期感觉还好,到了货币乘数,涉及到各种公式的我个人觉得很晦涩,还有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各种图表,我个人是匆匆而过,我觉得可以摒弃这部分,摘取基础知识和科普性内容做个简化入门的书。2)第二点不算缺点,算是这类结合实际操作书的共同弱点,就是具备时效性,假如这本书现在写,一定会涉及新冠期间各国负利率美国无限QE的分析,在未来写,那么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会更清晰,更有实践性,目前只是分析,而且实际落地中目前也是如书中说的在金融机构间开始推广。最后:本书适合对货币学感兴趣,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同学来看,有点像屠龙之术,对普通人只能增长知识,没有实际落地的作用,还不如看看股市的k线分析教学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读后感(二):理论 分析 历史结合的好书, 值得多看几遍

  作者的资历是很厉害的: https://cn.ceibs.edu/sheng-songcheng

  作者常年深耕货币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理论功底很深厚, 对货币市场上的重要指标都会有一个数学的推论.

  其次每个话题都会对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分析以及做比较, 其分析也是夹带着丰富的历史案例, 比如当年四大行坏账剥离事件, 我在网上找了不少资料想要了解细节, 但很多文章长篇大论却说不到点子上, 最后惊喜的发现此书用很少的篇幅就讲明了重点. 因此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历史考据参考书.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第2版)》读后感(三):理解货币发行

  我买的书是这本,看完放下了一段时间,这几天趁着过年,把东北财经大学 范立夫的货币银行学 公开课大致看了一遍,然后又重新翻了遍这书,感觉自己理解了,这里记录下来。

  所以这个算是我的学习记录,不算评论,因为我主要想搞明白基本原理,这本书则除了基本原理介绍外,还包括了我不打算细了解的论证分析以及高级内容。比如他论证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实证了M2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仍存在稳定的联系。但金融创新正在减弱这种联系,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在从这数量型向以利率为目标的价格型调控转移。这其中我是实证过程掠过,结论看看。

  <1>央行发行货币是不是掠夺了人民,钱进了一小部分人或者政府口袋里?或者说央行发的货币到谁口袋里了?

  我想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理解的,我看第一遍书的时候肯定没理解透彻,只有在看了范立夫讲的公开课后再重看才理解。要回答这问题,需要理解货币是如何发行的,要理解货币发行需要理解金融机构体系,需要理解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总的概念是:

  来自范立夫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为什么要发行货币?其实也是为什么金属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商品越来越多,商品价值越来越大,而金属货币确不能同步增长。这样单位金属能换的的商品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多,持有金币者不愿意消费,导致生产者减少生产,再导致工资下降,整个经济无法继续增长。

  所以纸币来了,随着商品增多,纸币相应增多。只要保持单位纸币能购买的商品价值不变,就可以维持人民使用纸币的信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具体是如何向整个社会注入基础货币的,需要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说起:下面是2020年的资产负债表的大致样子(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调查统计 栏目下可查到)

  央行2020大致资产负债情况

  大概情况如上,货币发行 也叫做 流通中现金,

  <2>为什么流通中现金属于央行的负债呢?

  可以这样理解,相当于央行印了付给你基本无成本的100元RMB,购买了你持有的资产比如美元(这项资产对中国来说大部分是外汇,其他是对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债权)。这个RMB对你来说是资产,对央行来说是负债,这样方便央行做平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项里美元增加了),也便于统计流通中现金。“整个流通中现金相当于央行对社会公众(不包括银行)的负债。”

  实际的过程比这个复杂,因为我们个人和企业都不会直接和央行打交道,而是跟银行打交道。

  <3>银行是如何产生数倍的存款创造的呢?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现在央行 法定准备金率r=9.4%,超额准备金率e=1.6%,现金比例大概是c=4%,现金比例是流通中现金比上存款,是人们保留现金的意愿。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以上过程是:1,央行发行100基础货币购买价值100的外汇,那这100存入第一家银行后,按照法定准备金率银行先上交给央行r=9.4,再存入超额准备金率e=1.6便于跨行清算,然后还剩89贷款给A后,A根据我们的现金比率假设留存了4元(这里用的100,而不是89来算,是因为根据留存现金率假设要从最开始的D100来计算保留现金),然后剩余的85元A支付付给B,B再存入银行,然后再进入循环。。。

  <4>这里有个黄色的留存现金箭头指向了央行,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流通中现金是央行的负债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到第n次存款D(n)时的数量,等于最开始发行的100 减去之前n-1次存款产生的所有准备金增加和流通中现金增加。

  这个循环什么时候结束呢?

  在所有的r,e作为准备金、c作为流通中现金进入央行负债,当这个负债增加额到100时结束。

  总共创造了多少存款呢?

  就是1/(r e c),对中国来说,100元的基础货币产生了666的存款。对应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发生大致如下图的变化:

  资产负债表变化

  以上过程就是商业银行“数倍的存款创造”的过程(存款创造也叫信用创造)。从而实现了央行发行100的基础货币,社会上最终货币总共增加了666的存款和27的流通中现金。这时候又有问题了

  <5>存款创造图中A,B这两个微观主体,B是增加了85存款,但A欠了银行85啊,加起来社会上的钱并没有增加啊?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回到货币的定义来看,流通中现金M0, 狭义的货币M1=M0 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M2=M1 定期存款。A虽然欠了银行85,但那个不算货币,哈哈。

  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这个本质来说,B增加了85存款,市场上可以购买商品的媒介增加了85。 A虽然欠了银行85,但并不妨碍他那一时刻可购买商品的媒介数量。所以总体看市场上货币是增加了85。

  回到第一个问题:

  我们还是回到例子,央行发行100,其实是支付给创造外汇的企业X,X存入了100,然后这个存款操作开启了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过程,最终额外创造了500多的存款货币给到了A,C。然后还有其他微观主体E,F。

  我们一类一类分析,

  X的资产中外币少了,RMB增加了,资产总额不变,平衡。

  A,C的负债是这些贷款,资产是他用贷款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或其他资产,平衡。

  央行感觉白白得了外汇,但这些外汇他也不用啊,这外汇等待这下次企业Y需要购买外国资产时使用,到时相当于央行出售外汇,回收货币。这些外汇是国民的财产。

  做为吃瓜群众的E,F应该抱怨这多发出来的600多货币稀释了我的购买力,应该抱怨央行发行货币吗? 抱怨为什么X不持有这100现金,从而堵住商业银行开启存款创造的过程?抱怨为什么要有银行来存款创造增加总货币供应稀释我的购买力?这样就慢慢看出这里的荒谬了,我们要从整体来考虑。但其实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虽然实际上通膨目标是每年3-5%),不损害E,F的利益,而促进整体。

  所以总体理解就是央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体系,进入了社会最能创造价值的人手里。并且央行不能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而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从社会上购买,就是为了保证不能随便贷给政府钱。

  当然通过央行会通过货币政策,选择性的多支持重点产业,支持三农。会有这种直接管理不高效,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得到贷款,但正如本文最开始指出货币政策工具在朝向以利率为手段间接管理的方向发展。这属于微观层面具体贷款时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看央行货币发行并没有发给特定人,央行发行货币购买了资产,这些资产属于整体国民。但当央行发行过多货币引起通货膨胀,不能保持货币稳定那就不对了。这就引起另一个问题:根据数据最近15年我国平均每年通胀率2.2%左右吧,但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不是这样呢?

猜您喜欢
相关搞笑表情
推荐搞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