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斩首之邀》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斩首之邀》读后感(一):生活本身具有荒诞的倾向 一间囚室里上演的荒诞剧,在一群没有灵魂的仿制品中,一个有灵魂的真正的人在等待他的处决。如果不读任何评论,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就是这样。回过头来仔细品味这本书里的人物与情节,联想到了局外人里的默尔索(没联想到卡夫卡的审判是因为还没读过这本书),同样是个体与社会的对立,默尔索是沉默的,而辛辛纳特斯却有着极大的表达欲,他不断地写,那些独白和意识流全部都想表达作为一个人的感受(这一点其实他们是一样的)。 这部小说是荒诞的,马思第一次来探望时,一大家子和他们拿着的家具,让人完全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从未谋面的母亲在雨天来探望儿子可鞋子是干的,并在会面之后力图证明她和自己的儿子毫无瓜葛;刽子手、监狱长、狱卒想和一个被行刑的人做朋友以展示他们透明的虚情假意,甚至在监狱里挖了一条地道只为让辛辛纳特斯参观另一间牢房;狱卒每天用虫子喂的蜘蛛竟然是一个玩具;行刑前的狂欢、行刑当天市政执行官的报幕;唯有死亡让辛辛纳特斯走向真实的亲人…… 至于《斩首之邀》究竟想表达什么,我选择和纳博科夫保持一致,不想把这部小说看作反乌托邦之作,宁愿这样理解——生活本身具有荒诞的倾向,如果大部分人选择在荒诞中找到并扮演的角色,那剩下不愿妥协的人就是有罪的,这种不妥协也体现了纳博科夫对庸俗的拒斥。对了,辛辛纳特斯的罪行是他的灵魂是黑色而不是透明的。 书中对死刑的描写受到了他父亲和他当时研究的车尼尔雪夫斯基的影响。 同样的,读这本小说也愈发感受到纳博科夫的艺术技巧日益完善了。 《斩首之邀》读后感(二):观众看戏,原来,观众才是主角 在一个狭小的被人监视的空间里,每一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滑稽剧目,但都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逼仄的无法呼吸,扬手却无力挥下,封闭自我却头晕耳鸣,这就是我和纳博科夫的第一次相会的感受。 《斩首之邀》的故事简单明了:主人公辛辛那提斯被捕入狱被判死刑,只不过执行的日期没有确定,在等待死神到来的这段日子里,辛辛那提斯在牢房里被时间、心死、下作、无赖包围,痛苦、烦闷的直到最后走上行刑台的故事。 全书以辛辛那提斯在法庭上被宣判开始,一个莫名的因信奉异端的罪名而被宣告死刑,荒诞的戏剧就此拉开序幕。纳博科夫把全书的阴郁气氛在最开始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在通篇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自己似乎也是被笼罩在一个不见天日求生无望却又不知何时会死去的笼子里,压抑的阅读引力被我使劲的拽住,互相拉扯。 辛辛那提斯一心等死的日子里,监狱里他的“好朋友”皮埃尔,每天都在想着怎么给男主人公排忧解难,打发时间。与此同时,监狱长、狱卒、律师统统帮着辛辛那提斯。全书总共二十章,纳博科夫用每一章的篇幅描写辛辛那提斯在监狱里每一天的各种境况。皮埃尔请来男主的妻子、父母、朋友、女人,所有人都配合着上演着一出出滑稽剧目,荒诞、恐惧、下流、撕扯、疲惫、痛苦、虚伪,一切的不忍直视无时无刻的发生在男主的身边。 在阅读中间这一部分的时候,要比开篇有了一些感觉,至少,每一章的精彩表演还可以明白每一个字的意思。十八天,十八幕,相同的导演皮埃尔,相同的男二号皮埃尔,相同的男三、男四、男五,不同的群演。 皮埃尔看似是个好兄弟,其实是在引诱辛辛那提斯,挑战辛辛那提斯的底线,撩拨辛辛那提斯的本性。和男主下棋、打牌、聊女人、挖地道,所有阶下囚渴望什么,皮埃尔就说什么,面目可憎的躯壳在那个昏暗的空间里,散发出一股股恶心的味道。只是,辛辛那提斯早已心死,早已彻底放弃自我。 辛辛那提斯是纳博科夫给自己的一个侧面的描写,回看纳博科夫的一生,流亡逃难,痛苦压抑的生活烙印已经印刻在每一个细胞上,辛辛那提斯的一切遭遇,纳博科夫以另外一种方式经历过。 从第十九章开始,“期待已久”的行刑日总算到来,男主人公在千拥万护的人群里,一步步走向断头台,直到终章。 也许是我第一次接触纳博科夫的作品,没有习惯他的创作手法,当我看完最后两章的时候,我蒙了。而且还是建立在我总算在前面的十几章内容里已经渐渐和作者擦出火花而且并轨的前提下,结果被纳博科夫一记重拳抡的我迷迷糊糊。我,看懂了吗?没有!那我在这里说啥呢?但是好像又明白了一些纳博科夫的意思。 整篇文章还有两个让我意外的地方,其一,居然还有一个图书管理员,给辛辛那提斯送书看,在最黑暗的时间中总是有着一点星光在闪烁,虽然男主最后轰走了管理员,但是那一刻的感动还是让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愉悦了不少。再一个,纳博科夫的全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好家伙,战斗名族的人啊,居然写的是这么短的长篇,我用中文看一个俄国人用英文写的人名不超过五个字的只有十三万多字的长篇小说,血脉压制啊,我原谅自己看的似懂非懂了。 最后,纳博科夫就是纳博科夫,卡夫卡就是卡夫卡,看完他们的书之后,至少还想看看他们其他的作品,这就足够了。 《斩首之邀》读后感(三):全世界都在微笑,而我只想给你一个拥抱 这本《斩首之邀》是我看的纳博科夫的第一本书,带着为何会被斩首、和谁的邀约,这样的问题开启了这本书。 主人公辛辛纳特斯是一个不知名的流浪者的儿子,童年是在斯特罗普河彼岸的一家大型慈善机构里度过的。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从小就学会小心翼翼观察身边的人,洞察万物,总是把自己包裹在一架壳子里,可以看出辛辛纳特斯很没有安全感。故事的开始是从监狱长打开牢门,和辛辛纳特斯宣布死刑判决,这样一句短短的话,让我开始好奇为何主人公被判决了死刑,但这又有些像卡夫卡式小说从被审判到行刑前的这段时间里,监狱长罗得里格和罗迪恩、小女孩埃米和妻子马思、丈人老人和母亲塞西莉亚等,这些人看似很关心辛辛纳特斯,但是他们又好像都很虚伪,我们来说监狱长罗得里格和罗迪恩,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伪装的吧?小女孩埃米说着想要嫁给辛辛纳特斯并说会设法营救辛辛纳特斯,而辛辛纳特斯在斩首前也确实听到了咚咚咚的敲击声,但这些只是为了另一个囚犯更好的能够轻松往来辛辛纳特斯监狱房间,而这些也是监狱长罗得里格和乔装成狱友的刽子手皮埃尔先生,而乔装的原因只是为了在斩首是能够让被斩首者有更加亲密的好友感,我不理解,但是我大为震惊!包括小女孩说着要嫁给辛辛纳特斯的话,但其实只是“逗逗”辛辛纳特斯吗?更别提会营救辛辛纳特斯了。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这个小女孩是洛丽塔的化身把? 洛丽塔 7.7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200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们来说说妻子马思,她这个人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即使马思频繁背叛辛辛纳特斯,但是在斩首到来之前,一直盼望着妻子马思的到来,最后马思确实来了,但是马思的轻浮看起来好像是一出玩笑,她觉得她的“奉身”是对男人的一种拯救,可以给男人带来快乐,这样的“舍身主意”,我不能理解。她的自我催眠“你知道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能给男人带来那么大的宽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句话啊,想必深陷桎梏的辛辛纳特斯已经很绝望了,不知道自己的处刑期限,经受着无尽止的黑暗等待,没有死亡期限,可能随时都会死去,这样的绝望下,还要看着心心念念盼来的妻子给他带来的绝望,这些也没有击垮辛辛纳特斯。 斩首之邀 7.7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书本绝口不提是什么原因导致入狱,这个监狱从始至终也只有两个囚犯,其中一个也只是为了演一场戏。辛辛纳特斯的丈人是和妻子马思一起来看他的。当时的丈人貌似并不知道自己女儿是什么德行,一味地怪罪辛辛纳特斯,而辛辛纳特斯已经不再为自己辩解,那是对现实世界有多么绝望啊!再来说母亲塞西莉亚,看似翻山越岭只为见见自己可怜的孩子,并手捧一把糖果而来,但是却被辛辛纳特斯发现,塞西莉亚的衣服虽然是脏的,但是鞋子确是尤其干净。综上所述,看见的细节都有可能都是在欺骗我们。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最大的就是这句话“全世界都在耍你,连你也将随时消失。”身边充满了虚伪的人,可能自己的死期也该到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