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最NB的生日祝福语

当前位置:首页 > 祝福美文 > 优美散文 >如何评价饶宗颐

如何评价饶宗颐

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简介饶宗颐故事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饶宗颐先生治学,与世俗迥然不同。数十年间,著述逾千万字,于学术文化,中西古今,无不会融通贯,得其窍要,及前沿之地位,开风气之先声,为海内外同知共仰。2003年辑成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煌煌二十巨册,洵非一般学人所能臆想。
  
  作为一个学者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已经独步当代了。即便用再多的语言已属多余,我不想多费口舌再讨论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饶宗颐的书写与笔墨情怀,让我们从日常书写走进饶宗颐的世界。
  
  渊源有自、师古有道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人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大概10岁左右,饶宗颐跟他的伯父习画,后又经杨艳启蒙,杨艳的父亲杨国崧是任伯年好友,家中有很多任氏作品。饶宗颐跟随杨艳勾勒任伯年的人物,奠下了他在人物画上基础,杨艳先生本人的花卉亦近海上任伯年、吴昌硕。山水则带一点闽派作风,这是当时一般在潮州地区画家的常见风格。
  
  毫无疑问,饶宗颐的学书之路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发端于童子功且渊源有自。从资料来看,饶宗颐在绘画上似有名师指点,于书法一途,则没有大师指导,但常规的系统书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结体上,这对他以后的书写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饶宗颐的童子功不只是书画,兼有大量的阅读,“天啸楼”的富有,滋养了这位后来的国学大师,也孕育了这位书画家的艺术情怀。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级作家雷铎在《旷世奇才大宗师》一文中说:“以我之见,先生之游艺,比诸治学,近其趣而异果,殊其途而同归。其游于艺也,发轫乎未冠之岁,而成就于知命之年。其沉潜久兮,其成就高兮,其题材广兮,其风格丰兮,其韵味隽永兮。先前,画论家把中国画分为‘画入画’和‘文入画’,我以为,饶先生的独创,使中国画的风格又多了一种,姑命之为‘学者画’,即诗人的才情更加上学者的。”这一段揭示出饶宗颐的读书和书画途径,并对其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饶宗颐的书法绘画是属于无意于佳、水到渠成的至高境界,非今天我辈的功利心态可比。这对当代书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博采众长、大成焕彩
  
  无论是在学术史上还是艺术史上,大学问家或者大艺术家常常是博学的通才,饶宗颐也不例外。
  
  饶宗颐的书法得益于他在书画上的博、厚、通。
  
  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饶宗颐的厚还得益于他的学术研究。他对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这三个近世显学,钻研极深,故于甲骨、楚帛书、侯马盟书、流沙坠简等出土古物上文字、涵咏体会,能以其坚劲线条及浓厚个人气质之结体,写出这些古文字。所谓通,就是打通书法技巧、贯通书学之理,借鉴学术之理。饶宗颐把书写的经验、学术的积累,人生的涵咏汇聚成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幻化成笔下的文字,泄性情于毫端、凝睿智于笔墨,表现出卓然超人的书法境界。
  
  饶宗颐在通达方面,汇集大成,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术方面,饶宗颐总是独辟蹊径、知难而进,不畏险途,勇于探索,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创新精神,才成就了饶宗颐在众多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使得饶宗颐的书画不染时风,独树一帜。也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精神,才造就了一位长寿国学大师。
  
  黄苗子曾赞饶公“‘落笔便高’,笔笔有书卷气。又因其才学过人,胸纳浩然气,笔起快哉风,山水花卉各有特创,尤以佛教人物白画与张大千氏同誉,公以正养气,以奇治学,奇正相生,研究学术而登象牙之塔,作书画则成一家面目,尺幅而藏大千,书画相成,合璧生辉,故有‘旷世奇才’之誉,堪称当代学苑宗师、艺林大匠焉。”
  
  陈传席赞曰:“思翁有云:‘一一毫端百卷书。’今之书人,唯饶公宗颐有之,馀之自称书家者,实书界之皂隶也。
  
  饶公者,吾国当代硕学之儒也,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诗词,无一不通,书法乃馀事耳。然余每见其大字,如骠拥千骑,凭陵大漠,似鹏陟南溟,水击三千;而小字,则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莽中见其娟妍。清人金冬心之后,鲜有能之者也。”
  
  所谓名至实归,用在饶宗颐身上最为允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学术以及书画翘楚,乃饶宗颐也。
  
  学富五车、书写性情
  
  饶宗颐是一座伟岸的山,是一片深邃的海,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他变得越老越丰厚。从他弱冠之年续编其父饶锷《潮州艺文志》开始,在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开出繁盛的学术之花,泽惠后人。这不仅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学术的营养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经年常青,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吾辈怎能不感叹于其间的奥妙,又怎能不高山仰之,鞭策自砺。
  
  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
  
  饶宗颐的书法没有时代的躁,也没有书生的弱。能达到力能扛鼎,也能做到举重若轻。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凡人所能体察。通过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温文尔雅而不失博大气魄,气度不凡而又持之有度。其用笔碑帖兼融,方圆并举,其写意快慢自如,书写性灵,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童真的天趣,不为时风、不为名利,只是纯粹的书写。这才是书写的最高境界。
  
  饶宗颐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众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是一个书画大家,但是他并没有像今天的许多人去孜孜以求于技法,他是用心灵和性情去写、去画,他曾戏谑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混充)变成一个艺术家……我说的学问是艺术的基础,学问是艺术的资料。就这一点来说,书画家没有学养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书画家,而历史上的杰出书画家无不是如此。
  
  饶宗颐的学术滋养了他的书画成就,他的书写也成就了他的长寿生涯,他对书画延年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倡导者。1994年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在香港大学制作“天涯共此时——神州掠影:中国书法艺术与养生之道”时,饶宗颐为高尚仁教授即席挥毫:“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对高尚仁以现代科学方法和观点来探讨书法治疗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来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鬻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左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当代著名的评论家陈传席曾经这样评价:“清季以降,吾国善书者,吴昌硕、徐悲鸿、于右任、谢无量之后,吾独知有饶公,馀子不足道也。然吴书雄健浑厚,徐书沉雄宽博,于书醇朴圆融,谢书雅宜清新,而饶公之书,劲瘦清绝,笔沉墨实,独绝于今。其工处在拙,其妙处在生,其奇处在涩,其胜人处在精气内敛,下笔有斩钉之力,落墨有浇铁之慨,骨劲力沉,翰飞戾天,至于神明焕发,意态随出,顾非书入三味者,不能造此也。”
  
  这个评论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家如果没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注定不会受到世人的崇敬和瞻仰。
  
  饶宗颐就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详细资料可以百度一下

饶宗颐

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 ,祖籍广东梅州 ,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 ,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饶宗颐1949年赴香港,1952年任教于新亚书院。 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饶教授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退休后,在法国、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周游讲学。
饶教授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
2019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9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及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饶宗颐荣获“中国学贡献奖”。2019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饶宗颐的人物评价

“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专家们叹服,饶宗颐对马王堆帛书并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学多才的通儒才能达到如此境地”。 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通儒,学兼中西。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 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
他说,研究传统中国学问,最好使用中文撰写论文才不隔膜,《华学》发表的论文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
采访中笔者提到,内地有学者一反传统观念,指家喻户晓的忠臣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变,还是大大的奸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究竟应怎样看?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历史人物要放到历史环境中看,《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比如“隆中对”里是出山前的原话还是后代史家归纳的文字要搞清,否则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当时,就真成了“事后孔明”了。
饶宗颐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论者评价:“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汉语中文及闽、粤等多种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这连其本国人都鲜有通晓的。因此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
以他在域外汉学传播方面的成就为例,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将伦敦所藏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诸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
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国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认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他则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伦后统治万民,在圆筒刻石上明功记德、称百姓为Black-headed people(黑首)相比较,认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刻石颂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颇疑远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响,而‘黔首’一名则承袭西亚之旧称。”
沈建华:总有一批人对中国文化怀着敬意和深情
郑会欣:香港是饶公的福地
王素:这是一个很难出大师的时代
李均明:饶公的心跟老百姓还是贴得很近的
李焯芬:饶公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
张靖依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鞠躬尽瘁 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对谁的评价

是词评家饶宗颐对冯正中词的评价。

饶宗颐先生讲到这两句词的时候,写了两句评语.他说这两句词所表现的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人间词话平议》).“鞠躬尽瘁”出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躬是我的身体,瘁是过度的劳累.

表现的是开济老臣的怀抱.什么叫开济老臣的怀抱?是杜甫写诸葛亮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说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开国,而在后主刘禅的国家急难的时候,他想要挽回,几次出师.这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他说冯正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是写的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扩展资料: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冯延巳在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任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

冯延巳的词集名《阳春录》,有的题作《阳春集》,北宋时就有传本,但宋代的本子早就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明人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清代抄刻本也有不少。但各本收词不尽相同,有的收有伪作。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和刘尊明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冯延巳词112首。

是对冯正中的评价楼上正解。。。。。。。  鞠躬尽瘁出于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杜甫:两朝开济老臣心。

饶宗颐先生有哪些成就贡献?

2月6日凌晨,国学宗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5岁。

饶宗颐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学巨匠,古体、律、绝,无一不精,在很多人文科学领域中,皆有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备受海内外同侪和后辈尊崇。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匠、南派文化宗师。精通多种外语,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无论甲骨文、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乃及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主张书要“重”、“拙”、“大”,克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其书作气息空灵,淳淳入古,尺幅之内疏简凝重,濡染翰墨,殊为精致。实可谓:“笔走时篇篇锦绣,墨动时字字珠玑”。

饶宗颐先生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已有季羡林、李学勤、钱仲联、姜伯勤、李联升等中国著名学者以及戴密微、池田温、吉川幸次郎等海外汉学家著文评价,收入香港三联书店《论饶宗颐》一书(1995年出版)。简要论之,可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本世纪自王国维以来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如陈寅怡先生以史论擅胜,钱钟书先生以文心见长等等。但总的精神是地下文物与纸上文献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印证以及外来观念与民族学术融合。这一总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学术经由二十世纪的社会科学洗礼、锤炼其学术性格,然后重返中国传统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返本开新之路。由分而合,正是中国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所使然。饶宗颐经其特殊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其成绩足以与当代一流大师相颉颃。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疯狂践踏,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一九五六年,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置亦将因此而显出其重要意义。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知乎:网页链接

如何评价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成就?

“天人互益”与“天人互泰”的哲学概念分别是饶宗颐和梁缺两位哲人首先提出来的。

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资料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相关搜索,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简介,饶宗颐书法,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 敦煌,饶宗颐教授,饶宗颐 季羡林,饶宗颐 荷花,饶宗颐 唐健垣,饶宗颐 邓伟雄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饶先生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饶宗颐潮州人,我老乡,我师兄,他初中毕业于潮州市金山实验中学,在金实的一览亭后面有他写的书法,是后人刻上去的,潮州古有林大钦,后有饶宗颐同乡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 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迄今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诸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饶先生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宝璇,字纯钩,后改锷,号钝鹿,又号兹园居士。饶锷老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参加过南社,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曾著《〈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慈禧宫词百首》、《潮州西湖山志》等。饶老先生还是位豪侠儒商,在潮州开有钱庄,喜藏书,好名流,青年进步作家冯印月等人都曾得到过他的支持。饶老夫人蔡氏出自名门,祖父蔡一桂,清同治任资政大夫,父蔡子渊进士出身,户部主事。 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饶宗颐先生从小就培养了好学多思的性格,儿时喜读《三国》、《封神》、《三侠五义》一类古典小说。6岁始习书法国画,尤爱画佛像。至10岁,能诵《史记》,历阅佛典经史诗词曲赋。11岁从画家杨栻学习绘画山水、花鸟及宋人行草。期间将杨家所藏的任伯年名作一百多幅都临摹了一遍,为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猜您喜欢
相关搞笑表情
推荐搞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