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锔碗喽,有碗拿来锔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古城镇江的一些街巷村头,不时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声音叫得亮,拖着重重的江南一带方言尾韵。锔碗匠通常头戴草帽,腰系围裙,挑着锔碗挑子走街串巷兜揽生意。 锔碗匠的挑子,其实就是两个三层抽屉的箱子。箱子不到半米高,有半米长,20多厘米宽,三个抽屉里分别装着锔碗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如钻具、锔钉、夹钳、紫铜锤、錾子、镊子、锉刀、线绳、灰膏釉泥等等,这些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巧精致。两头箱子上装有提梁,提梁上用绳套和扁担连在一起,挑子一头挂着一张小板凳。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这是一种把破碎的日用瓷器,诸如碗、碟子、盘子、茶壶、茶杯、花瓶、掸瓶等,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钉” 铆锔修复起来的技术。锔补修复后的瓷器,修旧如旧,滴水不漏。所以人们习惯将从事这门手艺的工匠,称之为“锔碗匠”“补碗匠”。 据说,锔碗匠这个行当与清朝八旗子弟有关,当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到了民国,锔碗匠行当应运而生,逐渐走向民间,传向江南,很快登峰造极,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听老人们讲,旧时镇江城里的平民百姓都很穷,尤其东乡、南乡一带的农民生活异常俭朴,普通人家多使用质地粗糙的“三横碗”“横花碗”,一两件质量稍好些的瓷盘或瓷碗都视作宝贝,倘若不小心打破了,舍不得丢弃,都会请锔碗匠来锔补。那时候,锔碗价格不贵。一只修补过打上锔钉的瓷碗,不少人家一用就是几十年,有的甚至会传上几代人。 “锔活”也分粗细。“细活”主要锔碗、碟子、盘子、茶壶、壶盖、花瓶、掸瓶等精细瓷器;“粗活”则锔陶瓷罐、陶盆、花盆、缸之类粗大件。过去,城里五条街附近的同裕、恒美、懋顺、恒大、裕和祥等几家大酱园,常有干粗活的锔匠在锔补腌制咸菜的陶盆、陶缸。 干细活的锔碗匠,通常挑着锔碗挑子游走城乡,一旦接到活,就把挑子放在屋檐下或村头树下阴凉处,取下小板凳坐稳,打开抽屉取出工具,用围裙揩一下手,便开始锔碗了。 先将破碗碎片拼成一只整碗,用细绳捆绑固定好,接着用金刚钻,在破碗外壁裂缝的两侧各打上对应的小孔,但不可打透,再用小锤将铜锔子(俗称蚂蟥袢)的两个头,紧紧嵌入对应的小孔中,使破碗裂缝铆紧。这种手艺活,很讲究精巧,“打瓷眼”的金刚钻是特制的微型铜质小钻,小巧玲珑,大约尺把长,拉动弓弦作动力,钻的顶端装有金刚钻头。由于瓷片上的釉坚硬光滑,稍不小心或技术不到位,钻头不是滑开,就是钻不进去。所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打孔的大小、深度应该小于蚂蟥袢两个头的大小和长度,破碗纹理对应的小孔距离和蚂蟥袢的长度一致。否则,蚂蟥袢就会和小孔配合不紧凑,既补不牢固,又会漏水。最后用小紫铜锤敲击蚂蟥袢两头,敲击时要用巧劲,不轻不重,用力均衡。用力重了,碗要破,轻了,则蚂蟥袢嵌不进小孔。补好的蚂蟥袢宛如趴在碗上的蜈蚣,最后在裂缝处抹上釉泥,碗的内壁不见修复痕迹,盛上水后不漏不渗,让你当面验收。 补碗匠除了将破碗锔好,还有一项独门手艺便是在碗底錾字。过去平民百姓家中碗的数量有限,一旦要操办红白喜事办酒席,自家的碗盘不够用,都是向邻居借用,为了防止碗盘搞混淆,一般每家的碗或杯盘底部都会刻上当家人的名字,而这个活便由锔碗匠来做。工具就是一把头部尖尖的钢錾子和一把小锤,“笃笃笃笃”用锤子细心地敲打錾子,不一会就錾出一个字来,錾字虽然不用花大力气,但是同样需要巧劲,以防用力过猛把碗凿破,錾出的字体还需工整漂亮,考究的人家还要錾出各种吉祥图案来。因此,锔碗师傅通常都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儿时,巷弄内一旦有人家锔碗或錾字,锔碗挑子四周便会围满了孩童,一边观赏锔碗匠精湛的补碗技艺,一边跟着锔碗师傅学习錾在碗底的字,别有一番乐趣。 岁月荏苒,光阴流逝。如今,商场超市内的各种碗品种繁多,钱也不贵,碗不需要补来补去将就着用了。补碗匠日渐稀少,这个古老的职业除在文物修补中偶尔还能用到外,似乎也走到了尽头,成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