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影评(一) 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 女权的觉醒 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钢琴课》的魅力,最大在于它准确的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以及两性的关系,女性从压抑到释放的心路历程,女权的兴起和妇女的解放,最终由旧女性转变为新女性从而寻求真正幸福的过程。 表现这种受束缚的女性是通过两个对比来实现的。 第一个是文明和野蛮的对比。壮烈宏伟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艾达柔弱的身体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原始人的落后愚昧,和艾达的钢琴形成的对比。在这样一个落后而野蛮的世界里,艾达被迫放弃了代表文明高贵的钢琴,即使之后拿回了钢琴,也是被一群土著人肆意的玩弄。柔弱文明的现代女性,在这样一个荒芜的环境里,处处受制,既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压抑,也是糟糕的当地土著的自然隔绝。钢琴同时也是艾达失声之后唯一的情感寄托,在得到男人的真爱之前,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钢琴之上,被迫放弃钢琴,就是女性地位到心灵都受到抑制的过程。海边被遗弃的钢琴,就是艾达被遗弃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是男权对女权的压抑和对比。妇女总是从属于男性的,尤其那个旧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就是如此,夫唱妇随。艾达整部电影的转变,其实就是由一个传统维多利亚保守女性向新时代、新大陆的新女性转变的过程。过去的艾达,深爱着自己的男友,就像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但是那个男人的突然死去,深深打击到了艾达,她害怕,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此永远死去了声音,变成了哑巴。这就是女性失去男性靠山之后的自然陷入的无助和痛苦。 而新的丈夫斯图亚特则是一个地道的旧式家长,他深爱艾达,但是却也更看重事业,他希望以自己的男权地位为中心来建立这个新家庭,而艾达必须随着丈夫而改变,女性必须从属于自己,所以他依靠自己的意志,按自己想象的对家庭好的方式去逼迫艾达做出妥协和变化,同时他也给以艾达足够的时间来领悟自己这份传统的爱。艾达却在这种高压单向的男权的压迫之下变得更加窒息和痛苦。 贝恩斯长期生活在荒野之中,他并不懂文明世界的那一套,他深爱艾达,所以他猛烈的开始追求她。贝恩斯身上,体现了一种原始自然的朴素美,他只有最简单的伦理道德,但是却是最根本的。他不愿意艾达变成婊子,所以他得到艾达后就远离了艾达。而艾达则被这种自然朴素的两性关系所吸引,这种原始的剔除了各种陈规陋习的异性相吸,以及贝恩斯对女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对艾达才华的赞赏,都深深打动了艾达,艾达因此自愿投入了贝恩斯的怀抱。 艾达从压抑到觉醒,是一个痛苦异常的蜕变。许多人不理解在船上她为什么要和钢琴一起沉入海底然后又努力挣脱浮上来。这就是一个由死入生的新生。自己的一部分和那个巨大的钢琴一起永远的沉入了海底,埋葬了一个旧我,寻回了一个新我。那个被“文明礼仪”和旧式的传统礼教束缚的艾达永远被留在了深海底,而一个伴随着真正欣赏自己、爱自己的丈夫的艾达则即将去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瞩目的电影《钢琴课》是一部描写男女之间力量超过理性力量的电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有孩子的拖累,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可她却背叛了有教养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同另一个富于男性魅力的人发生了性关系。事实上她本人并非像人们所臆测的那样狂放不羁,而是一个腼腆的、有时甚至给人以僵硬感的女人。她曾让人感到她的内心被厚厚的一层铠甲包裹住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在某天突然委身于一个外表粗旷、内心细腻的男人。通过肉体的交流,两人产生了肉欲上的强烈渴求,继而产生了热烈的爱情,最终女主人公为此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换言之,理性的丈夫没有叩开她的心扉,而那个带有野性、给人以危险感的男人却通过成功地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处。这部出自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之手的电影,通过女性自身,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秘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下,故事开始蔓延。似乎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性电影。简·坎皮恩的电影是黑白色的,一如钢琴的琴键。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一种超越感,有着对于单纯无比的爱情的坚持,这似乎正是女性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就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 许多时候,爱情不是理智的,不是道德的,但却是最真实,最强烈的。 国人大多对爱情的理解不是最透彻的,受道德和教育观念的束缚,爱情被强加了许多羁绊,更多责任。无从评价这是好是坏,影片中的爱却是最真诚的,值得尊敬,可歌可泣!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由MichaelNyman为该片创作的音乐为影片增色不少,其主题音乐被香港音乐人改编成《暗涌》,林夕作词,王菲演唱。 剧情介绍 19世纪中期的新西兰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纷纷飘洋过海,去那里实现自己的发财梦。苏格兰女人艾达是一个面目清秀、性格内向的小妇人,她不会说话,有一个9岁的女儿弗洛拉。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嫁给远在新西兰的斯图尔特——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艾达和弗洛拉等待斯图尔特来接她们。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钢琴。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难走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求助于邻居贝恩斯,请求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弗洛拉在琴声中舞蹈。贝恩斯默默地望着她们,他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了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自己的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斯图尔特很高兴,贝恩斯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也满口答应了。艾达起初并不答应这个交易,她认为贝恩斯是个粗人,不配碰她的钢琴,但是在斯图尔特的威慑下也只好答应。为了弹琴,艾达只好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弗洛拉和一只小狗在外面玩。艾达专注地弹着琴,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弹钢琴的时候他对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个键。艾达同意了,对于贝恩斯来说,这不是单纯的游戏,这是情欲的表达。 斯图尔特问艾达贝恩斯的钢琴弹得怎样,艾达只是笑了笑,毫不知情的斯图尔特很满意。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相对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弗洛拉告诉了斯图尔特她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而柏为什么一直不弹,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于是,斯图尔特就有点怀疑了。 柏因为太爱艾达于是决定把用土地换来的钢琴送给艾达。斯图尔特起初还以为是柏变卦。不在教柏钢琴的艾达其实也早已习惯了弹琴的时候有柏在,也已经爱上了柏。(m.taiks.com)于是她决定去找柏。但是被斯图尔特发现了,他用木板把门窗钉死,软禁了艾达。第二天一早,斯图尔特又拆下了窗上的木板,告诉艾达他信任她,于是出去干活了。而艾达在送给贝恩斯信物时又一次被发现,斯图尔特暴怒了,失去了理智的他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是无法说服的,这也许是一种意志的力量。斯图尔特终于彻底绝望了,他带着枪来到贝恩斯的小屋,要他带艾达走。 有情人终成眷属,贝恩斯带着艾达和弗洛拉以及钢琴离开了小岛。在船上,艾达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到了海里。 贝恩斯与艾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艾达以教钢琴为生,贝恩斯请人给她做了一个银指套,每当银指套与琴键相撞时,总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钢琴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完美的旋律。艾达也渐渐开始学说话,但是声音粗得吓人,她只是在黑暗中独自一个人说话,倾诉自己的心声。 |
上一篇:雪花秘扇影评
下一篇:国王的演讲英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