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发布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
遥想当年困惑,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坚守在临时岗位上,还是背起行囊到外地闯荡,几经犹豫,终是难以决断。后来应了那句俗话:久等必有一禅。待到秋来八月,在一阵凉爽秋风的吹拂下,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有幸跨进了招聘干部的行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当改革开放伊始时代,乡镇亟需一批年轻干部,于是,便在农村中选拔有文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这就是拥有承包地,仍是农村户口,做着公家事的招聘干部。 这一创新的招干政策,令多少农村年轻人渴望跳出农门,掀起了一阵参加招干应考的浪潮。但因配备干部名额有限,还需实行文化知识考试,多少人只能望洋兴叹,一个乡镇崭露头角者仅有三五个年轻人。当年我作为乡广播站的临时人员,参加了招干应试,在几番严格考察后,坐上了招聘干部的末班车,从此,驰骋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 家中世代皆为农民,我今生能与干部沾边,那也是莫大的荣幸。那天,我捧着粉红的签约聘书,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一路快跑回家,把喜讯传给乡亲们。他们争相传看我的聘书,一坝的人全都笑开了,对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父亲抚摸着那个红色聘书,意味深长地说:娃儿哪,好好干啰!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 初秋的一天,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告别家乡父老,背着行囊报到上班。走进乡政府驻地,一间陈旧的木楼,楼上是简陋的寝室,楼下作为办公室,均不到十个平方米,尽管环境条件差了些,但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乡镇干部的工作,每天不是下队,就是开会,工作繁琐,事无巨细。所做的农村工作,在脑子里思考,在行动上落实,每天走村串户,无惧跋山涉水,半年来,一双脚走遍了乡村的坡坡坎坎。有老同志曾戏谑:我们是跑田坎的干部,有事找队长,无事转田坎。 招聘干部来自农村,多任过村里的群团干部,或是任过乡上几大员,熟悉农村工作,也曾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到农村开展工作,自然得心应手,和群众相处关系融洽,更是乡镇工作的主力军,大多担任着党政副职,几年后,有出类拔萃者被提拔,主政一方。我们走在外面,是令人仰慕的招聘干部,回到家里,却是朴实的种地农民,马不停蹄地扛着犁铧,赶着一头犍牛,还得去耕种那一亩三分地。在起早贪黑的辛劳中,抹着一身涔涔热汗,忙完收水栽秧挞谷,把更多的农事留给家里的妻子,又赶去忙做乡镇的工作。 那些年的乡镇工作,忙于冗事。狠抓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种植经验;走进农户家中,催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抑制人口过快增长,达到优生优育;做好春秋两季打狗灭犬,不定时调解民事纠纷。这些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一次次考验着招聘干部,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每每走村入户,我们头顶戴着草帽,肩上背着挎包,有时手里还要拿根竹棍,谨防犬只突然蹿来偷袭。这身简朴的农民装束,正如有人说:农民看我们像干部,干部看我们像农民。 招聘干部和正式干部做着同样的工作,待遇也不差上下,但毕竟是聘用的干部,难以进入正式的序列,尽管心理上时常蒙有一丝阴影,但位卑未敢懈怠工作,我们总是争着抢着去干。有了急难险重的任务,我们主动要求去做;别人干不了的事,我们想着办法去干。早晨迎着朝阳,披着一身晨霜;夜晚踏着星光,挑起一肩责任。我们把一件件事情做得干部翘首称赞,群众脸上挂满笑意。 经过多年奋斗,我走向了聘转录的那一天,即招聘干部转为国家录用干部。在一番严格考察后,我终于成为一个正式的国家干部,把头上多年的“招聘”二字去掉了,真正吃上了从小就渴望的国家粮。我捧着崭新的购粮本颇为激动,一个线装的小本本,封面是土地般亲切的深褐色,扉页里填写着我的名字。我揣在衣兜里不肯放下,它的来之不易慰藉着我奋斗的艰辛。尽管那时吃国家粮不再让人羡慕,我终究没有到粮站买过一次粮食,但欣慰此生终是吃上了国家粮。 岁月流逝,一晃多年过去,往昔的招聘干部已不复存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些人工作政绩突出,上调到区里或区局级单位,职位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一生工作在乡镇,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乡镇工作。 曾经的招聘干部,每天奔走在乡间匆忙的身影,一代人记忆中的乡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